2025.09.02

楊岳平副主任受邀出席「東吳企管財經講堂」與談「全球詐騙黑產業鏈」

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教授於2025年5月27日受邀出席《東吳企管財經講堂》,與多位產官學代表共同探討「全球詐騙黑產業鏈」的現象與挑戰。

 

本次講堂聚焦於詐騙手法的產業化、組織化發展,並從金融、科技及法律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提升社會防詐能力。本次講堂由前行政院長陳冲主持與引言,邀請包括刑事警察局預防科科長林書立以及今周刊、走著瞧等產業代表與談。

 

楊副主任以學者代表身分與談,分享其於法律層面的觀察。楊副主任指出,打擊詐騙的法制建構必須在保護公民隱私與維護金融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不同型態的詐騙也有難易不同的監管對策設計,其中投資詐騙為我國最主要的詐騙型態,我國或許應考慮加強投資服務許可制度,加強對集資行為與投資管理行為的監管,以降低投資詐騙發生機率。

 

本講堂相關影音資訊可參考: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KESzVds51wU7kbzwtB6EEZTYSR335DYq

2025.08.29

楊岳平副主任受邀與談日本銀行法權威岩原紳作教授之「日本銀行規範之現狀與課題」專題演講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於2025年5月26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日本銀行法權威岩原紳作教授,針對「日本銀行規範之現狀與課題」進行演講。

 


岩原教授的演講主題涵蓋廣泛的金融監理議題,包括產金分離、匯兌業務監理、穩定幣及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等。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教授受邀擔任與談人,與岩原紳作教授進行跨國對話。

 

 

兩位教授針對日、美、台三地相關監管的異同以及制度特色,展開深入討論與互動。楊副主任特別針對台灣正在發展中的電子支付、穩定幣及數位貨幣監理議題,請教岩原教授的日本觀點與發展脈絡。

2025.08.29

陳肇鴻副主任參與「融資公司法」立法院公聽會

2025年5月22日,立法院舉辦「融資公司法」公聽會,邀集各界學者專家與監理機關共同探討融資駔賃公司之規範方向。本中心副主任 陳肇鴻教授 亦受邀與談,提出其觀察與建議。


陳副主任提醒,融資公司是否需要制定專法,必須先釐清政策目標為何。針對高利貸、詐騙及借貸剝削等社會關切,現行法律包括《民法》、《刑法》、《洗錢防制法》乃至近年通過的「打詐四法」等已均有著墨。若僅是針對詐騙或特定不當行為立法,可能導致規範掛一漏萬,甚至壓縮普惠金融的空間,使真正有資金需求的民眾被迫轉向地下錢莊。陳副主任並建議,與其貿然制定專法,不如透過既有法律與子法工具,加強對利率、資訊揭露、借款人適當性與公平交易的規範,循序漸進觀察市場發展,再決定是否需要全面性的法律架構。

 

本次公聽會完整記錄可參考:https://ppg.ly.gov.tw/ppg/SittingAttachment/download/2025051668/PPGB60500_2100_20988_1140603_0004.pdf

2025.05.20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活動精彩回顧(下)⭐️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

 

2025年5月12日,「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CIEL)」在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的國際會議廳,正式揭牌。同時,當天亦舉行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對於地緣政治時代下的企業法制創新進行深刻討論。接續著揭牌儀式的內容回顧,接著讓我們來一同回顧本次圓桌論壇的精彩內容!

 

第二場次圓桌論壇由本中心楊岳平副主任擔任主持人,邀請三位來自產官學界的專家共同參與討論,分別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局童政彰局長、建業法律事務所馬國柱首席顧問,以及高盛集團(台灣)陳子揚董事總經理暨投資銀行部主管。

 

 

首先,由童政彰局長從主管機關的角度進行分享。童局長指出,面對全球局勢變動與金融監理的挑戰,台灣作為一個資源較為有限、地狹人稠的島國,其經濟命脈深深仰賴國際貿易。在此背景下,我國銀行業目前在全球設有近650個據點,台商走到哪裡,監管體系便跟進到哪裡,而健全的法律架構則是銀行穩定營運的基石。

 

他進一步說明,國際監理標準必須與國際接軌,符合全球規範。政府目前正配合巴塞爾協定IV(Basel IV),以強化銀行體系的韌性、提升資本適足率,鼓勵銀行維持良好的資本結構與資本週轉效率。童局長特別強調,金管會的銀行監理政策堅持產業支持原則,絕不在逆境中撤資或縮手,並保證舊貸得以展延、持續支持中小企業。

 

此外,童局長也提出,金管會將持續推動政策,致力於將台灣發展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他指出,由於航運與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自2015年起,我國銀行存款從34兆新台幣成長至2025年的60兆,資金充沛。面對中小企業即將面臨第二代與第三代的交班挑戰,金融業在協助企業穩健地進行財富傳承方面將扮演關鍵角色。他強調,政府將持續推動「留財與引資並重」的策略,吸引資金投資台灣、促進產業升級,期許能達成「兩年有感、四年見變、六年成形」的政策目標。

 

 

馬國柱顧問則以其多年會計師經歷出發,分享他對企業家布局策略的觀察,並剖析全球主要經濟動態及其競爭趨勢。他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切入,探討產業鏈整併的未來,包括貨幣政策的緊縮與再寬鬆、民族資本主義的回潮、功能性貨幣的再平衡、ESG規範造成的新型經濟壁壘、責任稅制與主權稅制的發展,以及課稅權的重構等重要議題。

 

他強調,企業應該主動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結構,而非將壓力完全轉嫁給央行或金融主管機關。他呼籲,台灣企業應建立具有競爭彈性的跨國經營與法制聯盟體系。由於台灣以家族企業為主體,企業主多習慣現行國內法制,因此更需專業顧問提供前瞻性建議與因應對策。

 

 

陳子揚總經理則從實務面觀察指出,在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日益升高的情勢下,企業必須採取積極策略因應,包括強化資本結構、推動併購等,以提升自身競爭力與規模。

 

他提到,雖然台灣資金充裕,股票二級市場活絡,但股票一級市場的籌資動能仍顯不足,這是未來可以強化的重點方向。同時,金融業的整併也是提升體質的重要方式。近期許多企業展現海外併購的積極態度,正是因應國際局勢變化的具體作法。

 

他也談到私募基金在韓國與日本的快速發展,正逐步改變企業經營樣貌,讓企業得以重新聚焦、再出發並獲得市場認同,這也為台灣企業指出了可能的前進方向

 

然而,陳總經理指出,併購過程中的一大挑戰來自於主管機關的核准程序,若審查過程過長,企業可能已歷經多次市場循環,增加不確定風險。他認為,這是政府應檢討與優化的環節之一。總結來說,他鼓勵企業持續提升自我競爭力,也期望金融監管機構能持續給予實質協助,並認為本中心的成立正是探討這些關鍵議題的絕佳契機。

 

 

最後,楊岳平副主任對以上深刻的討論做出總結。楊主任指出,本中心所關注的創新議題,除了新興發展的科技議題,實際上如公司治理、併購、籌資等企業法制最根本的議題,實際上在不同的時代下,也會是歷久彌新的議題,值得我們仔細思考和研究。

 

 

最後的最後,為本次揭牌典禮暨圓桌會議的閉幕儀式,由本中心陳肇鴻副主任與楊岳平副主任進行致詞。

 

陳副主任感謝各位來賓的參與,本次圓桌論壇有國際視野探討川普時代對公司法制的影響;也有國內產官學代表,分別從國際學術研究、國內金融監理以及跨國併購與投資等角度,共同分享這段時間大家在不同位置的觀察。期望本中心能持續邀請國內外學者以及產官學界,以不同的思維,激發不同的觀點,讓台灣的法制更加成長。

 

 

楊副主任表示,本中心的英文縮寫「CIEL」是法文天空的意思,期望本中心的研究能繼續向上突破,使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不只是單純的學術研究中心,也是產官學合作平台,在交流過程中,研究中心能成為中立的角色,聚集各領域代表共同創造進步的企業法制。

 

 

至此,本次揭牌典禮和圓桌會議圓滿結束,特此感謝所有與會嘉賓的精彩分享與深刻見解,也感謝各方先進的蒞臨參與!本中心將持續努力推動企業法制創新,也期待未來與更多夥伴攜手共創更多可能!

 

2025.05.20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活動精彩回顧(中)⭐️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

 

2025年5月12日,「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CIEL)」在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的國際會議廳,正式揭牌。同時,當天亦舉行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對於地緣政治時代下的企業法制創新進行深刻討論。接續著揭牌儀式的內容回顧,接著讓我們來一同回顧本次圓桌論壇的精彩內容!

 

第一場次圓桌論壇由本中心陳肇鴻副主任擔任主持人,邀請四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分別為:新加坡管理大學的 Professor Dan W. Puchniak、名古屋大學的 Professor Manabu Matsunaka(松中学)、澳洲國立大學的 Professor Akshaya Kamalnath,以及同樣任教於新加坡管理大學的 Professor Pasha Hsieh(謝笠天)教授。

 

 

本場次論壇,主題聚焦於「川普新政對公司治理與企業法遵的影響」,與談人從不同法域與學術背景出發,深入剖析當前地緣政治對企業所帶來的制度與實務挑戰。

首先,由 Professor Dan 展開討論。他從三個面向切入,指出地緣政治所引發的新興議題,包括:身分(Identity)、孤立(Isolation)與啟發(Inspiration)。

 

在「身分」的層面,他指出,企業的國籍認定標準過往較為明確,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因應地緣政治風險,選擇在多個地區同時營運,導致企業出現「多重國籍」的現象。他以台積電與 TikTok 為例,說明若從股東結構、營運所在地、董事會組成等不同角度分析,對企業國籍的認定結果可能截然不同。接著,在談及「孤立」議題時,他指出,川普政府的政策使美國呈現逐步孤立的趨勢,全球產業鏈亦朝向地區化(regionalization)發展,不同區域的產業生態系統正各自形成獨立的運作模式。至於「啟發」面向,Professor Dan 認為,地緣政治雖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是契機,促使各國從更宏觀的視角重新思考自身在全球體系中的定位與戰略方向。他強調,地區視角在企業決策與政策規劃中,將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隨後,Professor Manabu 接續發言,分享他從日本觀察到的相關現象。他指出,川普新政對日本的重要衝擊之一在於能源政策的轉變。同時,他也提到,川普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議題的不積極態度,使得相關政策在部分地區推動受限。不同地區對 DEI 的重視程度與規範密度不一,對跨國企業而言,等同於面對不一致的合規標準與挑戰。此外,Professor Manabu補充,川普政策對於日本股市和製造業確實帶來衝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創造更多股市交易,或對於積極股東是一個契機。

 

 

接著,Professor Akshaya提出她的觀點。她認為,企業自古以來即深受政治力量影響,今日更顯複雜。她強調,推動企業政策與責任不僅來自政府壓力,亦高度受到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如股東、員工、消費者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影響。

 

 

最後由 Professor Pasha發表評論。他首先指出 WTO 爭端解決機制的機能陷入困境,再加上川普政府一連串關稅措施,讓全球貿易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他進一步梳理了美國與台灣歷年所簽署的多項投資與貿易協定,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等,並延伸分析近期美國與英國之間的協議談判,探討此類雙邊或多邊安排對全球產業結構與法遵環境的潛在影響。

 

 

在本輪發言結束後,主持人陳肇鴻副主任進一步提問:面對上述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各類衝擊,各國法制應如何應對?

對此,Professor Dan首先回應,在進行法制設計時,不應單純移植外國法制度,而應深入考量各國的產業結構與在地脈絡。他以公司股權結構為例說明,歐美企業多由機構投資人主導,而亞洲國家如台灣與新加坡,則以家族企業與國營企業為主流,兩者在治理需求上截然不同。此外,他再次強調,隨著產業鏈逐漸朝區域化發展,法律制度設計亦應根據該區域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進行整體規劃與調整。

接續發言的 Professor Akshaya則指出,正如企業在新冠疫情(COVID-19)期間重新調整供應鏈策略一樣,當前面對地緣政治變局,企業同樣需要對其供應體系與風險管理機制進行重整與優化。

Professor Pasha隨後補充指出,過去法律制度的繼受多仰賴美國、德國等法制體系為範本,但在當前地緣政治背景下,更多區域性法制體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他進一步指出,從國際貿易法的視角觀察,除了美國所主導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外,其他地區性貿易安排亦顯得日益關鍵。簡言之,唯有能真正回應現實問題(如貿易、永續發展等)的法律制度,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產生實質影響力。

 

 

進入提問環節後,現場觀眾提出問題: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情勢下,企業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應如何調整營運策略與因應日益變動的法規環境?

對此,Professor Dan表示,這樣的問題不僅關係到公司法制度本身,更觸及法治(rule of law)的根本地位。地緣政治將可能改寫我們對許多法律概念的傳統理解與標準,而企業的「身分」問題正是其中典型例證。因此,企業應逐漸意識到,未來政治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將成為常態,並積極建立應變機制。Professor Manabu進一步補充指出,企業將需要針對不同國家政策採取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動的外部環境。Professor Akshaya亦呼應此一觀點,認為企業未來將更倚賴地域性的政治連結,以確保全球營運的穩定性與法遵可行性。Professor Pasha則從國際貿易與永續發展的角度切入,強調企業應更加關注國際貿易協定的內容與動向,並在其商業模式中納入對環境議題的重視與回應。

於本場次論壇的最後,陳副主任提出一個深具前瞻性的問題:在企業逐步走向多重身分的未來趨勢下,法制是否有能力回應並加以調適?

針對這個問題,Professor Dan表示,法律制度可作為釐清企業身分歸屬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國籍認定與監管界限模糊的情境下,法制可協助建立透明且具正當性的認定機制。Professor Manabu則從日本的實務經驗出發,認為企業身分問題將成為未來治理的潛在隱憂,法制若能預作準備,將可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Professor Akshaya並指出,法制在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制度協調方面,亦可發揮關鍵橋樑作用,有助於提升公司治理的整合與穩定性。Professor Pasha最後則強調,國際法體系對各國企業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未來企業的法規遵循行為將日益受到國際法與跨境監管標準的制約與引導。

 

 

陳副主任於總結時指出,在地緣政治風起雲湧的當下,亞洲各國無不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這同時也是強化區域合作、深化跨國連結的重要契機。企業法制亦將在此波變局中,孕育出全新的制度樣貌與實踐方式。

本場次圓桌論壇至此圓滿結束,特此感謝所有與會嘉賓的精彩分享與深刻見解!此外,下一場次的圓桌論壇內容亦整理於本中心官網上,歡迎點擊活動內容重溫當天的精彩討論!

2025.05.20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活動精彩回顧(上)⭐️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

2025年5月12日,「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CIEL)」在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的國際會議廳,正式揭牌。同時,當天亦舉行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對於地緣政治時代下的企業法制創新進行深刻討論,以下先讓我們來一同回顧本次揭牌儀式的精彩內容!

 

 

 

在揭牌儀式的最開始,首先由曾宛如主任暨臺灣大學副校長替本中心致詞勉勵。曾副校長感謝國泰金控蔡宏圖董事長以及臺大大家長陳文章校長,共同見證第一個校級法學研究中心──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的成立,特別感謝蔡董事長長期以來對臺大法學院教學與研究的鼎力支持,希望臺大法學院能不辜負蔡董事長與校長的期待,持續創造傑出的學術研究成果。

 

接著,曾副校長期許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能針對企業與產業的痛點,進行跨領域與跨國研究,期望中心能透過研討會、產業沙龍等,提出具體的立法與修法建議,發揮良好的社會影響力,促使台灣的企業法制與國際接軌。此外,目前政府機關成立了新創法規調適平台,顯示企業與產業發展的革新有迫切的需求。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可以成為學界代表,與產官學攜手合作,共同打造更合適的企業法制環境。曾副校長也提到,近幾年來地緣政治、金融局勢快速變化,企業與法制都需即時調整應對。本次論壇主題就是與目前現況相呼應的議題,期待來自各界的講者可以分享不同的觀點,激發更多的創見。

 

曾副校長最後再次感謝蔡董事長、陳校長及各位與會貴賓的蒞臨,希望大家能透過這次的研討會得到更多啟發。

 

 

在曾副校長致詞後,由國泰金控蔡宏圖董事長為本揭牌儀式進行致詞。蔡董事長表示非常高興參加這次的揭幕儀式。身為臺大法律系校友,蔡董事長表示求學期間在臺大享受了自由自在的四年時光,之後赴美念書、並取得華盛頓的律師執照,回國後便投入企業經營。雖然未有律師執業經驗,但深刻理解法律對社會與企業的重要性。

 

並且,蔡董事長表示,企業經營無不受到法律規範的影響,但法規範經常跟不上企業的發展,雖然透過許多管道呼籲法制的改革,但仍有不足之處,因此設立常設性的溝通平台有其必要性,讓產官學有機會共同探討可能碰到或已經遇到的問題。蔡董事長期望此研究中心能作為產官學界的平台,共同對企業發展方向及學術研究提出良好的建議,並且成為民間智庫,研究當前的法制問題。蔡董事長進一步舉例,IT發展帶來資安問題;AI科技興起也帶來科技與金融的新風貌,從傳統法學角度來看可能非常複雜,若有新視角切入,將激盪出更多創新思維與對策。

 

最後,蔡董事長期許將來舉辦的研討會不只有法律界與主管機關的參與,相關投資機構代表、IT產業、AI產業都能集思廣益,一齊探討未來的企業與法制的解決方式。

 

 

在開幕儀式的最後,則由臺灣大學陳文章校長進行致詞。首先,陳校長感謝各位貴賓蒞臨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的揭幕儀式,見證臺大在法學研究上的嶄新里程碑。

 

此外,陳校長提到,最近新科技及政經局勢的變化快速,企業需要不同的法制來因應新變革。蔡董事長除了資助母校SMU成立研究中心,也認為臺大需要成立相應的研究中心,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因此應運而生。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是臺大非常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對法學與法制社會非常重要,同時是國際合作交流的基礎,希望中心可以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並期許可以成為國際上領先的研究中心。

 

最後,陳校長再次感謝蔡董事長捐助成立本中心及政經學院。本次圓桌會議舉辦於蔡董事長所捐助的霖澤館─以蔡董事長父親為名的系館。在此進行開幕儀式意義十分重大,可見蔡董事長對法制法學的重視,也使臺大的學術研究發展更加邁進。同時,陳校長也感謝中心全體成員的努力,期許這個中心能夠成為國際上重要的企業法制中心,也能夠成為政府政策的智庫,為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在三位貴賓為本中心致詞勉勵後,曾副校長、蔡董事長、陳校長和本中心三位副主任,一同進行揭牌。隨著紅布條降下,開幕揭牌圓滿完成,象徵著本中心的正式啟動。

 

 

 

非常感謝蔡宏圖董事長與陳文章校長對本中心的支持與幫助,也非常感謝各方先進的共襄盛舉,本中心未來也將會持續推動企業法制的研究和創新!

 

在揭牌儀式之後,本中心尚舉辦兩場精彩的圓桌論壇,對於地緣政治下的新企業法制進行深刻討論,詳細的活動回顧亦整理於本中心官網上,歡迎點擊活動內容重溫當天的精彩討論!

2025.05.18

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第六屆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活動回顧

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第六屆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

活動日期:2025年5月9日至10日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第一會議室(1710)

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YCC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Law)為美國比較法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下設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Younger Comparativist Committee, YCC)自2014年起開始舉辦的學術活動,旨在以閉門工作坊的形式對青年比較法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度評論與反饋,從而激盪其學術養成。

本工作坊自2020年起受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因此暫停舉辦。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副教授自2025年起出任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共同主席後,成功促成本工作坊於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重新舉辦,這也是此工作坊首次在美國以外之地區舉行,實屬不易,本中心因此協助舉辦本工作坊,本中心兩位副主任楊岳平副教授、陳肇鴻副教授更以本工作坊的主辦人身分全程參與討論交流。

本次工作坊獲選的七篇文章分別來自日本一橋大學Davide Luigi Totaro講師、美國賓州大學林永正法學博士候選人、印度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Samreen Ahmed博士與Mohammad Nasir助理教授、日本神戶大學熊代拓馬副教授、澳洲國立大學Akshaya Kamalnath副教授、美國肯恩大學Kwanghyuk (David) Yoo助理教授以及義大利博科尼大學Vanessa Villanueva Collao兼任教授,主題包括AI保險的義日比較、保險商品監理的台美比較、公司隱私權的美印比較、日本的ESG揭露執法、新興科技公司治理的美歐中印比較、反托拉斯法與消費者保護標準的美歐比較,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比較法研究。

本次工作坊並邀請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的謝韜副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林俐雯副教授、台灣大學Christopher Gulinello訪問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山中利晃副教授、澳洲迪肯大學Zehra G Kavame Eroglu資深講師以及本中心楊岳平副主任與陳肇鴻副主任作為與談人,與發表人進行深度交流。每篇發表均分配有45分鐘的討論時間,由與談人先進行10分鐘評論、發表人進行5分鐘回應,剩餘時間則由所有與會者提問與回答,每場均有極為豐富的交流與討論機會,給予青年發表人充分吸取反饋以深化其研究成果的平台。

本次工作坊呈現出國際上商事法與金融法近年發展的多元性與跨領域性,突顯現代企業法制對創新研究的需求,不只需要面對科技變遷對企業法制帶來的衝擊,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企業法制的設計邏輯,才能截長補短相互對話。本中心未來將秉持企業法制研究國際化的宗旨,並與美國比較法學會以及其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持續互動,繼續支持與發展企業法制的比較研究與國際交流,為全球企業法制提供更多創新觀點!

2025.08.29

楊岳平副主任獲頒國家發展及技術委員會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

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教授於2025年4月25日出席國家發展及技術委員會主辦之頒獎典禮,獲頒113年度吳大猷先生紀念獎的肯定。

 

 

楊岳平副主任自2018年起持續投入區塊鏈金融與虛擬資產監管的系列研究,研究議題涵蓋首次代幣發行、證券性質虛擬資產發行、交易及交割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監管、去中心化金融、非同質化代幣、虛擬資產洗錢防制、虛擬資產跨境監管、國際虛擬資產監管比較法制研究。楊副主任關於中央銀行數位貨幣的研究,更在2022年華盛頓金融科技週自全球投稿脫穎而出成為四位得獎研究之一,嗣後並發表於SSCI期刊《Northwester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Business》。

 


楊岳平教授的研究成果不僅具學術價值,也對我國過去五年虛擬資產監理法制的推動產生實質影響。他受邀協助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中央銀行、數位發展部及法務部等多個政府機關,提供政策諮詢、教育訓練與法制建議,包括協助主管機關起草虛擬資產服務商洗錢防制登記制度、虛擬資產服務法草案、虛擬資產服務商以及穩定幣相關管理辦法,實務貢獻顯著。

2025.09.02

曾宛如主任受邀主講「外國公司來臺第一上市之併購與股東保護」,並由陳肇鴻副主任與談

本中心主任曾宛如教授於近期受元照出版公司邀請,主講「外國公司來臺第一上市之併購與股東保護」,並由本中心副主任陳肇鴻教授擔任與談人。

 

本次講座聚焦於外國公司來臺第一上市(櫃)後所衍生的併購與股東保護爭議,結合法制設計與實務挑戰,帶來深入分析。曾主任指出我國證券交易法中「外國公司專章」規範往往準用我國證交法的相關條文,但在外國公司來臺上市後,因所屬國與我國法律規範差異,常引發股東權益保護問題。我國證交所在審查外國公司申請上市時,主要透過章程規定作為股東保障機制,但章程內容不得違反公司所屬國的強行法規,故仍有制度上的限制。


曾主任進一步以我國兩個事實相近卻判決結果相異的案例為起點,分析涉及外國公司股東救濟時,應如何釐清準據法、管轄法院與章程規範的交錯關係。曾主任也參照開曼公司於美國私有化下市後異議股東提起訴訟與救濟的經驗,呈現跨國投資人維權的現實挑戰。

 

本講座相關影音資訊可參考:https://www.angle.com.tw/book.asp?BKID=17719

2025.09.02

曾宛如主任主持、楊岳平副主任指導台大代表隊參加第十二屆亞太地區企業併購模擬競賽榮獲最高榮譽「最佳併購方案獎」

2025 年第十二屆亞太地區企業併購模擬競賽圓滿落幕,臺灣大學代表隊在16隊參賽隊伍中脫穎而出,榮獲本屆競賽最高榮譽──「最佳併購方案獎」。

 

「亞太地區企業併購模擬競賽」由中國政法大學與中國全聯併購公會主辦,政治大學協辦。今年比賽於 4 月 9 日至 12 日舉行,共有 16 支隊伍參賽,涵蓋臺灣、香港、澳門及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包括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


臺大自該競賽創辦之初即由本中心主任曾宛如教授主持發起與參與首屆賽事至今,今年臺大隊由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教授擔任指導教授,隊員包括:鄭皓文(法律研究所三年級)、林郁淇(法律研究所三年級)、林楦純(法律研究所二年級)、謝秉霖(法律研究所二年級)、榮宗元(會計系四年級)、趙振泓(國際企業學系三年級)。

 
scroll_fix_img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