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活動和消息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活動精彩回顧(中)⭐️

《NTU CIEL 開幕儀式|地緣政治經濟時代的新企業法制》

 

2025年5月12日,「臺大企業法制創新研究中心(CIEL)」在臺大法律學院霖澤館的國際會議廳,正式揭牌。同時,當天亦舉行了精彩的圓桌論壇,對於地緣政治時代下的企業法制創新進行深刻討論。接續著揭牌儀式的內容回顧,接著讓我們來一同回顧本次圓桌論壇的精彩內容!

 

第一場次圓桌論壇由本中心陳肇鴻副主任擔任主持人,邀請四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討論,分別為:新加坡管理大學的 Professor Dan W. Puchniak、名古屋大學的 Professor Manabu Matsunaka(松中学)、澳洲國立大學的 Professor Akshaya Kamalnath,以及同樣任教於新加坡管理大學的 Professor Pasha Hsieh(謝笠天)教授。

 

 

本場次論壇,主題聚焦於「川普新政對公司治理與企業法遵的影響」,與談人從不同法域與學術背景出發,深入剖析當前地緣政治對企業所帶來的制度與實務挑戰。

首先,由 Professor Dan 展開討論。他從三個面向切入,指出地緣政治所引發的新興議題,包括:身分(Identity)、孤立(Isolation)與啟發(Inspiration)。

 

在「身分」的層面,他指出,企業的國籍認定標準過往較為明確,然而,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因應地緣政治風險,選擇在多個地區同時營運,導致企業出現「多重國籍」的現象。他以台積電與 TikTok 為例,說明若從股東結構、營運所在地、董事會組成等不同角度分析,對企業國籍的認定結果可能截然不同。接著,在談及「孤立」議題時,他指出,川普政府的政策使美國呈現逐步孤立的趨勢,全球產業鏈亦朝向地區化(regionalization)發展,不同區域的產業生態系統正各自形成獨立的運作模式。至於「啟發」面向,Professor Dan 認為,地緣政治雖帶來挑戰,但同時也是契機,促使各國從更宏觀的視角重新思考自身在全球體系中的定位與戰略方向。他強調,地區視角在企業決策與政策規劃中,將扮演越來越關鍵的角色。

 

 

隨後,Professor Manabu 接續發言,分享他從日本觀察到的相關現象。他指出,川普新政對日本的重要衝擊之一在於能源政策的轉變。同時,他也提到,川普對多元、平等與包容(DEI, 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議題的不積極態度,使得相關政策在部分地區推動受限。不同地區對 DEI 的重視程度與規範密度不一,對跨國企業而言,等同於面對不一致的合規標準與挑戰。此外,Professor Manabu補充,川普政策對於日本股市和製造業確實帶來衝擊,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創造更多股市交易,或對於積極股東是一個契機。

 

 

接著,Professor Akshaya提出她的觀點。她認為,企業自古以來即深受政治力量影響,今日更顯複雜。她強調,推動企業政策與責任不僅來自政府壓力,亦高度受到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如股東、員工、消費者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影響。

 

 

最後由 Professor Pasha發表評論。他首先指出 WTO 爭端解決機制的機能陷入困境,再加上川普政府一連串關稅措施,讓全球貿易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他進一步梳理了美國與台灣歷年所簽署的多項投資與貿易協定,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等,並延伸分析近期美國與英國之間的協議談判,探討此類雙邊或多邊安排對全球產業結構與法遵環境的潛在影響。

 

 

在本輪發言結束後,主持人陳肇鴻副主任進一步提問:面對上述地緣政治所帶來的各類衝擊,各國法制應如何應對?

對此,Professor Dan首先回應,在進行法制設計時,不應單純移植外國法制度,而應深入考量各國的產業結構與在地脈絡。他以公司股權結構為例說明,歐美企業多由機構投資人主導,而亞洲國家如台灣與新加坡,則以家族企業與國營企業為主流,兩者在治理需求上截然不同。此外,他再次強調,隨著產業鏈逐漸朝區域化發展,法律制度設計亦應根據該區域所面臨的機會與風險,進行整體規劃與調整。

接續發言的 Professor Akshaya則指出,正如企業在新冠疫情(COVID-19)期間重新調整供應鏈策略一樣,當前面對地緣政治變局,企業同樣需要對其供應體系與風險管理機制進行重整與優化。

Professor Pasha隨後補充指出,過去法律制度的繼受多仰賴美國、德國等法制體系為範本,但在當前地緣政治背景下,更多區域性法制體系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他進一步指出,從國際貿易法的視角觀察,除了美國所主導的雙邊或多邊協定外,其他地區性貿易安排亦顯得日益關鍵。簡言之,唯有能真正回應現實問題(如貿易、永續發展等)的法律制度,才能在全球治理中產生實質影響力。

 

 

進入提問環節後,現場觀眾提出問題:在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情勢下,企業從公司治理的角度應如何調整營運策略與因應日益變動的法規環境?

對此,Professor Dan表示,這樣的問題不僅關係到公司法制度本身,更觸及法治(rule of law)的根本地位。地緣政治將可能改寫我們對許多法律概念的傳統理解與標準,而企業的「身分」問題正是其中典型例證。因此,企業應逐漸意識到,未來政治對公司治理的影響將成為常態,並積極建立應變機制。Professor Manabu進一步補充指出,企業將需要針對不同國家政策採取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以應對不斷變動的外部環境。Professor Akshaya亦呼應此一觀點,認為企業未來將更倚賴地域性的政治連結,以確保全球營運的穩定性與法遵可行性。Professor Pasha則從國際貿易與永續發展的角度切入,強調企業應更加關注國際貿易協定的內容與動向,並在其商業模式中納入對環境議題的重視與回應。

於本場次論壇的最後,陳副主任提出一個深具前瞻性的問題:在企業逐步走向多重身分的未來趨勢下,法制是否有能力回應並加以調適?

針對這個問題,Professor Dan表示,法律制度可作為釐清企業身分歸屬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在國籍認定與監管界限模糊的情境下,法制可協助建立透明且具正當性的認定機制。Professor Manabu則從日本的實務經驗出發,認為企業身分問題將成為未來治理的潛在隱憂,法制若能預作準備,將可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Professor Akshaya並指出,法制在促進跨文化理解與制度協調方面,亦可發揮關鍵橋樑作用,有助於提升公司治理的整合與穩定性。Professor Pasha最後則強調,國際法體系對各國企業的影響力正不斷擴大,未來企業的法規遵循行為將日益受到國際法與跨境監管標準的制約與引導。

 

 

陳副主任於總結時指出,在地緣政治風起雲湧的當下,亞洲各國無不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這同時也是強化區域合作、深化跨國連結的重要契機。企業法制亦將在此波變局中,孕育出全新的制度樣貌與實踐方式。

本場次圓桌論壇至此圓滿結束,特此感謝所有與會嘉賓的精彩分享與深刻見解!此外,下一場次的圓桌論壇內容亦整理於本中心官網上,歡迎點擊活動內容重溫當天的精彩討論!

2025.05.18

活動和消息

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第六屆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活動回顧

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第六屆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

活動日期:2025年5月9日至10日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霖澤館第一會議室(1710)

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比較商事金融法工作坊(YCC Workshop on Comparative Business and Financial Law)為美國比較法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arative Law)下設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Younger Comparativist Committee, YCC)自2014年起開始舉辦的學術活動,旨在以閉門工作坊的形式對青年比較法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深度評論與反饋,從而激盪其學術養成。

本工作坊自2020年起受全球COVID-19疫情影響,因此暫停舉辦。本中心副主任楊岳平副教授自2025年起出任美國比較法學會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共同主席後,成功促成本工作坊於臺灣大學法律學院重新舉辦,這也是此工作坊首次在美國以外之地區舉行,實屬不易,本中心因此協助舉辦本工作坊,本中心兩位副主任楊岳平副教授、陳肇鴻副教授更以本工作坊的主辦人身分全程參與討論交流。

本次工作坊獲選的七篇文章分別來自日本一橋大學Davide Luigi Totaro講師、美國賓州大學林永正法學博士候選人、印度阿里格爾穆斯林大學Samreen Ahmed博士與Mohammad Nasir助理教授、日本神戶大學熊代拓馬副教授、澳洲國立大學Akshaya Kamalnath副教授、美國肯恩大學Kwanghyuk (David) Yoo助理教授以及義大利博科尼大學Vanessa Villanueva Collao兼任教授,主題包括AI保險的義日比較、保險商品監理的台美比較、公司隱私權的美印比較、日本的ESG揭露執法、新興科技公司治理的美歐中印比較、反托拉斯法與消費者保護標準的美歐比較,以及去中心化自治組織的比較法研究。

本次工作坊並邀請美國奧克拉荷馬市大學的謝韜副教授、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林俐雯副教授、台灣大學Christopher Gulinello訪問教授、日本筑波大學山中利晃副教授、澳洲迪肯大學Zehra G Kavame Eroglu資深講師以及本中心楊岳平副主任與陳肇鴻副主任作為與談人,與發表人進行深度交流。每篇發表均分配有45分鐘的討論時間,由與談人先進行10分鐘評論、發表人進行5分鐘回應,剩餘時間則由所有與會者提問與回答,每場均有極為豐富的交流與討論機會,給予青年發表人充分吸取反饋以深化其研究成果的平台。

本次工作坊呈現出國際上商事法與金融法近年發展的多元性與跨領域性,突顯現代企業法制對創新研究的需求,不只需要面對科技變遷對企業法制帶來的衝擊,也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國家企業法制的設計邏輯,才能截長補短相互對話。本中心未來將秉持企業法制研究國際化的宗旨,並與美國比較法學會以及其青年比較法學者委員會持續互動,繼續支持與發展企業法制的比較研究與國際交流,為全球企業法制提供更多創新觀點!

 
scroll_fix_img_mobile